【時事觀點】美國懷孕初體驗:佛系但不馬虎的產檢,和恐會「嚇到台灣長輩」的孕期暢銷書

感謝換日線編輯,內文同時刊登於「 天下雜誌換日線

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每週向專科診所報到,經過高達十八次的超音波(每次照之前醫護都會再次確認是否想知道性別),從提心吊膽到鬆一口氣,最後我和寶寶順利完成任務,足月順產且母子均安。雖然大半個孕期摻雜著緊張因子,還有諸多身體不適與不便,但走在街上連路人都會送上笑容與祝福的友善氛圍(沒有不請自來的意見),還有微妙的胎動與身體變化,再加上內心即使有點忐忑不安但還是充滿著期待的喜悅,事後回想起來可能是我人生中一段最特別的日子,非常回味無窮。


不管有沒有住過美國,可能多多少少都聽說過美國醫療的「佛系態度」,換句話說就是以「人工介入越少越好」為主。我在美國生活幾年後,也漸漸習慣這種自然風格。猶記得第一次在美國重感冒時,喉嚨已經都是濃痰,咳嗽時腹肌還隱隱作痛,看完醫生也只得到一句「回家多休息、多喝水」。所以後來身體微恙時,不管是感冒、過敏、長疹子、腸胃不適等,我都自行先當「網路醫生」,或是直接去藥妝店看看有沒有適合的開架式醫藥品。

美國產檢:「佛系」但不馬虎

某次我正在看著日曆安排時程時,突然想起經期晚得離譜,於是依照習慣直接去藥妝店買驗孕棒。當開架式驗孕棒驗出兩條線後,也是習慣性地先上網查一下該怎麼做。果不其然,在孕育下一代方面,美國還是採自然派。網路上說美國大多數的婦產科不會馬上確認懷孕,通常是 6~12 週後才能看到醫師,若有劇烈疼痛或大量出血,則建議直接去急診。詢問友人後確實如此,也告訴我這區域的是 8 週,現在只能吃孕期維他命和多休息,沒有特殊狀況是看不到醫生的。

懷孕初期無時無刻的不暈眩與作嘔,讓我白天大部分的時間只能躺在沙發上。在預約完將近一個月的門診後,初次懷孕的我繼續多查了點資料,從中大概知道美國的產檢頻率雖然與台灣差不多,但是整個孕期超音波檢查不太會超過三次,同時很早就可以確切知道性別,懷孕前、中、後期還有不同的抽血檢查與疫苗施打,生產時以自然產為主,若無特殊狀況則不剖腹,亦不提早催生。

因為一直都有定期做婦科的抹片檢查,所以不是第一次在美國進入婦產科(口語簡稱 Ob-Gyn)診所,但初次進入產科(簡稱 OB)的範疇還是有些戒慎緊張。除了事先準備了歷年回台自費的體檢報告,重點部分標註著英文翻譯,腦海裡還複誦著各式孕產相關的英文單字。經過陰道超音波、聽到心跳、確認著床位置、推算預產期後,醫生補充了孕期的相關知識,像是維持中低強度運動,飲食不用增量,但要注意魚類的汞含量,咖啡適量沒問題,孕吐嚴重時可以含冰塊補充水分,基本上可以繼續過一般人的生活,除非檢查有異常,不然保持身心愉快即可。

一如預期,之後幾次的一般產檢非常簡單,就如同網路上說的,只有測量體重、血壓、聽心跳(中期開始用皮尺量肚子大小,也就是子宮底高度),但是因為先前在台灣體檢的病例報告上,包含可能流產或早產的風險因子,所以開了轉診單給我,要我去預約專科醫師。轉診到專科門診後,我做了非常詳細的超音波,包含腹部和陰道兩種,專科醫師認為有定期追蹤的需要,給了回診單,醫囑是如常生活、多休息,但還是說了一句有狀況請直接去急診。

美國育兒暢銷書:「驚世駭俗」的內容

雖然醫生希望我放輕鬆,但這與我預期中的「佛系美國產檢」完全不同,不但有轉診專科,還要定期回診超音波,對於完全沒有懷孕經驗的我,很難不緊張,所幸逛了逛書店排解心情。下意識走到孕產育兒的相關書架旁,看到暢銷書中有一本「Expexcting Better」(美國口語懷孕可用 expecting 一字 ),是一位經濟學教授 Emily Oster 懷孕時,以科學實驗的數據,討論了一般孕產相關迷思的可信度。作者還出了兩本續集,同樣以實驗報告來解讀照顧嬰兒與幼兒教育的迷思,有這般迴響想必內容不錯,我查了一下是否有中文版,想要介紹給同樣懷孕的台灣好友。

沒想到第二本(出生到學齡前)、第三本(學齡初期)都有繁體中文版,唯獨最熱賣的第一本(懷孕)沒有,這更激起我的好奇心,買了有聲書,希望在每天運動時聽。不聽還好,聽了馬上發現內容有多麼地和台灣風俗民情不相容,像是喝咖啡很難造成問題、不小心喝到一點點葡萄酒也沒什麼大不了、後院花圃可能比寵物還危險、一人吃不會兩人補、臥床其實不一定安胎,難怪出版社沒有引進第一本。

光是看目錄可能就會讓台灣傳統的老一輩覺得驚世駭俗,但有一個關鍵字抓住我的目光 —「臥床(bed rest)安胎」。在專科追蹤期間,我做了各種檢測(例行超音波、羊水、胎心音)與藥物(高劑量布洛芬,而非常見的黃體素),在醫師們提醒我多休息時,我問了多種平日常做的運動,醫師都說只要沒有身體不適,建議繼續運動,當我再追問是否需要臥床,則是前後四個不同的醫師都反對

醫師再進一步說明,臥床並不一定能有效安胎,長期下來除了會弱化肌肉筋骨,生產時可能會沒力氣外,還會大幅影響孕婦情緒,而且母體的血液循環不良對胎兒也不是好事。低強度的游泳、行走,則是非常溫和卻有效的運動,建議我一直到生產前夕都保持運動習慣。至於不使用黃體素除了因為我的抽血報告都正常外,還因為我懷的是男寶寶,因此意在避免過多的雌性賀爾蒙干擾男胎,且在密切監控的狀態下,使用布洛芬的風險比較可控。

從懷孕到生產,台美文化差異

說到胎兒性別,在第一孕期結束前可以做抽血檢查,從母體血液中胎兒的基因片段,推斷基因異常的機率並確定性別。檢測報告有是否揭曉性別的選項,若準父母不想要馬上知道性別,亦可以請診所通知特定人士。這項檢查簡稱 NIPT (None Invasive Prenatal Test),意指非侵入性的孕期檢查,在台灣屬於自費項目且不得揭露性別。NIPT 在美國是普遍且價格合理的檢測項目,但在台灣反而是侵入性高的羊膜穿刺較為人所知,個人猜想原因除了羊膜穿刺有健保補助外,也因為準確度更高一點。畢竟台灣社會生孩子往往具有「傳宗接代的任務」,而非純粹「上天給的禮物」,也因此對於胎兒的「完美程度」有較高的期待值

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每週向專科診所報到,經過高達十八次的超音波(每次照之前醫護都會再次確認是否想知道性別),從提心吊膽到鬆一口氣,最後我和寶寶順利完成任務,足月順產且母子均安。雖然大半個孕期摻雜著緊張因子,還有諸多身體不適與不便,但走在街上連路人都會送上笑容與祝福的友善氛圍(沒有不請自來的意見),還有微妙的胎動與身體變化,再加上內心即使有點忐忑不安但還是充滿著期待的喜悅,事後回想起來可能是我人生中一段最特別的日子,非常回味無窮。

 


 

嗨~ 我是EU,「 換日線 」專欄作者,我喜歡攝影、美食、旅遊,更熱愛文字,在這裡分享生活點滴,希望實用的資訊能幫助到更多人。

歡迎來我的網站走走看看(更多資訊請看關於我),喜歡的話也歡迎利用Instagram( @TheEUdiary )或Facebook(臉書)留言給我!

更多時事觀點

 

更多關於運動

 

更多關於Netflix

 

更多關於精品

 

更多海島旅遊

 

更多北美旅遊

 

更多歐洲旅遊

 

更多旅宿飯店

 

更多關於餐廳

 

更多關於飛行

 

更多關於食譜

 

更多關於牙套

 

更多關於消費

You may also like...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