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紐約時事】Harry Potter New York。哈利波特紐約旗艦店。逼真擺設、虛擬實境、奶油啤酒、客製化商品。哈利波特電影 20 週年:「消失的 J.K. 羅琳」觀察與反思

哈利波特紐約旗艦店 harry potter new york
今年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 20 週年,美國更是開設了第一家位於市區的哈利波特專賣店。自開幕以來,幾乎每天都是大排長龍。旗艦店裡最特別的就是場景還原了,除了從天花板、展示櫃頂層,到牆面與地板外,以及四處可見的互動式道具,還有無所不在的電影配樂(每個展示間不同)。

然而,逛完這家由電影公司所營運的旗艦店、樓上樓下都走一圈,才發現甚少有地方提到這個魔法世界的發想者──J.K. 羅琳,連在圖書區都沒張顯著的照片,大概只有書封上有提到她而已。眾多紀念活動中,所有演員、導演齊聚一堂,但魔法世界的創造者卻被「獨漏」了。

感謝換日線編輯,部分內文同時刊登於「 天下雜誌換日線


《哈利波特》的忠實粉絲可能都知道,今(2021)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 20 週年,第一集電影是在 2001 年 11 月上映的,真的是時光飛逝。而原本只有英國有的電影官方紀念品店,後來也在美國、日本的環球影城哈利波特園區內設置,今年 6 月更終於開設了美國第一家位於在市區的哈利波特專賣店,販售商品包含「怪獸系列」(Fantastic Beasts )。

這家旗艦店位於紐約市區的曼哈頓,就在知名景點「熨斗大廈」附近,整家店橫跨百老匯大道與第五大道之間,沿著二十二街的側面則是商品滿滿的玻璃櫥窗。因為要控制店內人潮,符合消防安全以及防疫管控等規範,旗艦店設有線上排隊系統,一旦人數到達上限,就會需要先在店門口用手機掃描條碼登記。店家自開幕以來,幾乎每天都是大排長龍。終於,在天氣轉冷後的某天週間,我看到沒有排隊人龍,索性決定進門一探究竟。

 

童年回憶全部湧出的店內景觀

 

說我是跟著《哈利波特》一起長大的一點都不誇張。小說剛問市時我在讀國小,發佈最後一本第七集時,則是我高中準備考大學時少數的休閒時間,而且故事的主要時間軸是哈利的 11 到 18 歲,正好完全扣住我的成長軌跡。每次新一集要推出之前,我不但都會去預購等著首批發貨,在等待的同時甚至還會把前幾集再快速讀過一遍。

因此當我成年後第一次去英國時,還特地安排一整天的行程,輾轉換車到倫敦郊區的「哈利波特片場」一飽眼福(當年紀錄文)。後來再訪英國時,也會安排牛津、坎特伯里大教堂(一日遊紀錄)、愛丁堡等古色古香的旅遊景點,重溫電影場景的設計靈感來源。當然還有美國環球影城的哈利波特園區,雖然長年人山人海,也還是有找機會去朝聖過。

首次造訪旗艦店時,因為時序已是深秋,歐美地區已經開始準備過節,一進門就能感受到聖誕氣氛,擺放了很多聖誕裝飾、毛衣,也相互輝映小說第四集的聖誕舞會 Yule Ball(Yule源自古日耳曼語,如今多用於北歐地區,意思是聖誕節)。

再來會看到店裡有連續三面牆,模仿電影裡奧利凡德魔杖店內場景,從地板到天花板都放滿了魔杖,擺放了幾乎所有角色的魔杖,另外還有各個學院以及金探子的版本,這邊還有一個互動式道具「儲思盆」,分別有各個主角們的魔杖。

走廊另一邊是四個學院五花八門的紀念品,例如衣服、圍巾、筆記本、馬克杯、髮飾等,學院商品最齊全的這個空間,商品風格比較偏古典,天花板還有畫上紐約的高樓與飛天掃帚,彷彿是在中央公園打魁地奇。靠街邊玻璃窗的另一側,則是比較美式休閒的現代風格,像是厚棉帽T、棒球外套等。

店內還有販賣奶油啤酒,家長不用擔心含有酒精,其實比較像是汽水加上奶泡,同時還有冰淇淋以及很多造型可愛的甜點,像是魔杖、分類帽、貓頭鷹。因為店內其實還有一區是魔法世界的零食區,包含巧克力蛙、柏蒂全口味豆,還有玻璃罐裝奶油啤酒(也就是奶油啤酒的汽水本體),所以也可在店內先享用冰淇淋,再帶汽水與其他零食回家。

零食區旁還有絕對不會錯過的玩具區,有非常多魔法生物的玩偶,包含鷹馬、獨角獸、蜘蛛、鳳凰、貓頭鷹,也包含了《怪獸與牠們的產地》裡的角色,像是木精以及很可愛的玻璃獸(外型像是鴨嘴獸的鼴鼠),還有桌遊(拼字版)、多種樂高積木組。

還有實用性比較高的家飾系列,例如抱枕、床單、毯子、收納罐,比較可惜的是當時時光器造型的時鐘已經售鑿。另外我很喜歡的是檯燈,燈座的造型有霍格華滋城堡、站在書上的貓頭鷹、「路摸思」照明咒的魔杖。結帳區附近則有「劫盜地圖」與夢幻少女「露娜」的周邊商品與衣服。

資深或是專業的粉絲請一定要移步,沿著鄧不利多辦公室場景的樓梯下樓,樓下有更多令人驚嘆的紀念商品,驚嘆的部分包含設計也包含價錢,荷包請準備好。

地下一樓有很大一區是給客製化商品專用,這裡可以買到各個學院的制服(巫師袍、圍巾、衣物),還能在原子筆、筆記本、魔杖雕刻上自己的名字,最後放入霍格華滋的行李箱,整套返校日組合很吸引人。

還有一個角落是飾品區,在玻璃櫃裡的是標榜使用施華洛世奇水晶,品項包含耳環、項鍊、手環,常見的主題有時光器、閃電、金探子、貓頭鷹、三聖物的符號。經過這區的時候,別忘了看一下高級的西洋棋組,棋子做工很精細,就連棋盤都還有大理石紋路。

另外還有店中店感覺的 MinaLima 專區,這店名結合了兩位設計師的姓(Mina、Lima),他們設計了電影裡的道具、環球影城裡的場景,目前還推出了全插畫版的小說(目前到第二集)。這區的紀念品更為精緻,有明細片、海報、壁紙、包裝紙,還能特製一份屬於自己的霍格華滋入學通知信。

當然還要回到這一切魔法世界的源頭 —— 小說,在另個角落擺了哈利波特美國版全集、《怪獸系列》、官方烘培食譜、官方毛線編織書,還有魔法世界裡延伸出的書籍。書櫃一旁還有一些筆記本與各式各樣的書籤,但因為我現在多改看電子書(心得分享),不然很可能會下手金探子造型的金屬書籤鉤。

這裡有另一個版本的插畫小說(目前到第四集),同樣是精裝硬殼,體積更大更重,內頁是亮面紙,多少有一點反光,少數幾章幾乎沒有插圖。如果要我擇一收集,我會選 Mina Lima 版本,除了手感高級、圖案精美外,互動式道具也設計得很細膩。雖然我已經看過文本無數次了,但如果這個版本會出完七集,我很有可能會買來收藏。

哈利波特紐約旗艦店 harry potter new york minalima 精裝插畫版

Mina Lima 版精裝插畫(架上已被翻舊的展示品)

至於如果是第一次看,特別是買給小朋友,我自己覺得不必了,因為哈利波特最特別之處就是想像的魔力,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自己版本的魔法世界。在還沒有電影前的前四集,我腦海裡也有一個天馬行空的版本,但是電影上映後再看第五至七集的小說,以我自身經驗來講,就多多少少有被電影畫面制約。所以首次接觸的人,我會建議買平裝本或是去圖書館借即可,再加上已經是二十年前出版的書,可以用很少的成本就能閱讀到。

旗艦店裡最特別的就是場景還原了,除了從天花板、展示櫃頂層,到牆面與地板外,以及四處可見的互動式道具,還有無所不在的電影配樂(每個展示間不同)。我最喜歡的就是電梯了,除了提供無障礙空間外,還特別設計成火爐,仿造電影裡「呼嚕網」的造型,原來「麻瓜」的世界也有「瞬間移動」,非常令人會心一笑。

當然旗艦店裡有非常多東西可以介紹(像是還有童裝區、廚具區、化妝包),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講完的,加上店內不定期會更換擺設與商品,例如很魔幻的露娜系列粉嫩居家服就是剛開幕時沒有的,而且也會跟著時令推出季節限定商品(例如本篇的聖誕節),這些樂趣就留著各位粉絲去發掘吧。


 

J.K. 羅琳被「取消」?旗艦店、週年慶均不見蹤影

 

但是,有一件小事情令我匪夷所思。

哈利波特紐約旗艦店 harry potter new york MinaLima

逛完這家由電影公司所營運的旗艦店,樓上樓下都走一圈,才發現甚少有地方提到這個魔法世界的發想者 —— J.K. 羅琳,相比之下,就連電影道具的設計師 Mina Lima 都能有個專區和照片在牆上。我能理解道具畢竟能產生共鳴並衍生出很多商品,而且目前設計師也新推出了精裝版的全插畫小說。但 J.K. 羅琳連在圖書區都沒張顯著的照片,要看到作者的蹤跡大概只有書封上有提到而已。

哈利波特紐約旗艦店 harry potter new york

我不禁懷疑這是否就是最近網路上的「取消文化」?今年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二十週年,眾多紀念活動中,所有演員、導演齊聚一堂,但美髮事件的創造者越被獨漏了(華盛頓郵報),身為書迷的我總覺得怪怪的。上網查了一下新聞,猜測大約是因為除了前陣子 J.K. 羅琳針對「跨性別」的發言引發爭議外,最近網路上也越來越多討論提到小說裡,不時出現種族歧視、奴隸制度等階級劃分的隱喻。

有一位讀者投書了《美麗佳人 marie clair 》雜誌,內文(連結)提到不少例子。例如運作巫師銀行「古靈閣」的妖精,被認為是醜化猶太人,又像是家庭小精靈在小說中作為巫師的奴隸,但是女主角妙麗為家庭小精靈奔走宣揚的行為,在故事中被嘲笑。還有男主角哈利的初戀情人「張秋」,原文名是 Cho Chang,這跟英文中嘲諷中國人的「Ching Chong」發音很像,這點身為亞洲人我比較能感同身受。

猶記得兒時讀到張秋在第四集(全部哈利波特共七集)初登場時,只覺得這個名字取得好了無新意,因為就連哈利死對頭跩哥馬份的父母,都有寓意深遠的名字,像是爸爸叫作 Lucius,很像「Lucifer」,也就是惡魔撒旦的別名;媽媽叫做 Narcissa,則源自希臘神話水仙花神,象徵自戀的意思。如今看到很多資深讀者的分析,讓我開始從不同角度,反思這部從小到大閱讀無數次的小說。

當初的小讀者如今都已經是成年人,自然會對很多議題有更多深入的想法。有些人認為《哈利波特》只是奇幻文學,這樣抽絲剝繭的分析沒有必要、有人揚言抵制這些不夠政治正確的觀點,也有些人覺得藉由小說可以反映了當代社會議題,吸引大家注意與討論,如果能更進一步改善現況,也不失為好事。

 

英國魔法界的三大「億級作家」

 

無論《哈利波特》引發了多少爭議,執得注意的是,它讓 J.K. 羅琳幾年之內,從領社會福利度日到富可敵國(根據衛報報導 J.K. 羅琳曾一度比英國女王富有),開始有能力經常捐款給很多弱勢團體,並創立慈善機構幫助兒童醫療與單親家庭。

姑且不論這些種族、性別等社會議題,畢竟這些討論對於不同時空、文化、地域、民族,都有各式各樣的論點與觀感,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,也許可以探討的是,該如何培養出其作品能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的「億級作家」。

你有注意到嗎?英國百年來出了 3 位魔法界的「億級作家」,他們各自都創造出風靡全球的魔法世界,分別是《魔戒》系列的 J. R. R. Tolkien(托爾金)、《納尼亞傳奇》系列的 C. S. Lewis(路易斯)、以及《哈利波特》系列的 J.K. 羅琳。可能是樹大招風,當年 C. S. Lewis 也如同 J.K. 羅琳曾遭受議論,像是批評他把基督教信仰的神學思想,置入在其作品故事情節中。

英語是世界上近百年的強勢語言,也是非常多國家的官方語言,包含已發展國家如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、紐西蘭等,但為何直到近代,其他國家仍未能像英國一樣創作出「長期暢銷」且「原創系列」的作品?連擁有雄厚財力、媒體行銷管道、廣納人才且稱霸西方世界的美國,在文化輸出方面,即便有迪士尼、好萊嗚,但奇幻文學的能量仍猶不及。

也許是工業革命先驅的英國,早年就已經有完善的媒體出版產業,又或許是英國文化中,藝術創作與美感養成,已經深入教育,並廣泛應用於生活。寫到這裡,我也不禁漫想者:自翊為華語世界文化創作產業最自由蓬勃的台灣,會不會有一天也能培養出一位能翻譯數十種語言的「億級作家」呢?

 

蘇格蘭兩大暢銷天后

 

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,近 20 年內,蘇格蘭住了不只一位而是兩位出版界暢銷天后,一位正是 J.K. 羅琳,另一位是「著色本界傳奇」的 Johanna Basford,其作品《 Secret Garden 秘密花園》於 2013 年出版,隨即引爆大人版的著色風潮,共被翻譯為 45 種語言版本,全球累積銷量破 1,200 萬本(新聞來源)。Johanna Basford 至今已經出版了十本不同主題的畫本,且平均每年都會有新作。

兩位暢銷天后,除了都住在蘇格蘭,也都靠筆以文字或圖案闖出一片天,還有名字相似之外( J.K. 羅琳的本名是 Joanne Rowling),兩位都先後度過一段必須獨自養活女兒的單親時光。假如有機會去愛丁堡旅遊,不少導覽應該都會帶遊客參觀一間咖啡廳——當年 J.K. 羅琳為了省暖氣費,時常會帶著幼女來這裡,點一杯咖啡待上一天,最後成為哈利波特的誕生地。

JK羅琳 愛丁堡咖啡廳 rowling edinburgh cafe

蘇格蘭的社會福利制度先進,是世界上首度免費提供女性生理用品的地方(BBC新聞),相較之下美國至今仍有許多州對衛生棉課徵消費加值稅(同時,男性用品如威而鋼與落建掉髮產品等卻不克加值稅);蘇格蘭還有完善的社會安全網與兒童友善氛圍,像是 2021 年每位蘇格蘭小孩能領到 £56.00 至 £84.60 的津貼(新聞來源)。不知如果這兩位單親媽媽不是住在蘇格蘭,而是在台灣或其他國家的話,是否仍有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社會支援,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?

沒有一個人能夠面面俱到,就如同文采洋溢的 J.K. 羅琳能想像出一個嶄新的魔法世界,她能夠好善樂施,成名致富後仍關懷弱勢,但也有價值觀不符合當代潮流的一面。除了檢討作品,也許我們更應該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」,從不同角度反思時事與議題,持續自我精進。


嗨~我是EU,我喜歡攝影、美食、旅遊,更熱愛文字,在這裡分享生活點滴,希望實用的資訊能幫助到更多人。

歡迎來我的網站走走看看(更多資訊請看關於我),喜歡的話也歡迎利用Instagram( @TheEUdiary )或Facebook(臉書)留言給我!

更多北美旅遊
更多歐洲旅遊
更多關於精品
更多旅宿飯店
更多關於餐廳
更多關於飛行
更多關於運動
更多關於Netflix
更多關於食譜
更多關於牙套
更多關於消費

You may also like...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