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美國紀錄] 投資理財。美國信用卡。儲蓄、股票、基金
這頓泰式料理有可口好吃又份量大方的前菜與主食,加上餐廳定價誠意十足,信用卡支付後,得到的紅利積點、里程回饋、加上平台促銷,含稅加小費後是每人約美金十塊的可愛價錢。(餐廳曾是慾望城市拍攝場地,位於布魯克林潮區Williamsburg)
因自小耳濡目染,加上本身的專業領域也在商業方面,打從高中畢業需要自己打點一切日常後,財務自理變成了我一路修煉的學習歷程。
一開始所有金流進出都在同個帳戶,後來為了整理帳目,把固定支出、生活花費、理財投資等分門別類,所幸就多開了不同帳戶,也可以藉此多和不同銀行打交道,比較彼此的差異。
起初工作時每月結餘不多,所以理財的第一步是用台幣三千元就能開單的「零存整付」,最短要求期限只有六個月,壓力較小。雖然利息收益不多,但即使後來可負擔的投資管道增加,定存的習慣也一直保留。例如每年繳完所得稅或其他大筆必要支出時,重新開立一年期的存單,到期領息後,即能再繳交次年的大筆費用。強迫儲蓄是能夠確保重要花費能從容因應,過程中的利息就是額外小福利囉。
等到儲蓄到了一定水準後,就把一部分的存款做報酬率更高的投資,我選擇了網路上資訊眾多、進入門檻較低的股票與基金。雖然沒有走見好就收的短線進出而頻繁盯盤,但因為本業繁忙,考量股市波動較大,不一定能做投入足夠的功課看盤與選股,後來就決定漸漸減少股票的部位,一次性花時間研究選好數檔基金後,往後定期定額投入資金,固定時間再檢視收益即可。
固定支出和儲蓄理財安頓好後,就可考量日常花費是否可以開源節流了。信用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,尤其在美國,信用卡是普遍的支付工具,且市面上有眾多紅利累積、會員等級、店家促銷等制度,優惠時常可以疊加在同一筆訂單,在消費上無形中省下的錢,積沙成塔亦不可小覷。這也造就了美國很多論壇,討論著信用卡消費所賺取的點數,應用在日常生活以及省錢旅遊等多樣策略。
投資理財方式眾多,規模可大可小,策略可繁可簡。自學生時期開始摸索,唯有親身操作過,才能找出適合自己方法,這真是條無止盡的學習之路呀~